地方金融    济南 德州 聊城 泰安 菏泽 枣庄 济宁 临沂 日照 青岛 烟台 威海 潍坊 淄博 滨州 东营

“专精特新”:县域金融如何把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方向

  从县域角度看,金融的有效助力是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身处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很多主体都根植于县域,同时还包括更多微型企业。可以说,县域产业生态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专精特新”目标的达成,也会牵涉到民生、就业等重要问题,不可小觑。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值得特别关注。就在7月27日召开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第一,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第二,“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第三,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刘鹤同时指出,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的主力军。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中小企业发展得好的地方,经济都很好。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容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但值得重视的是,受疫情、外贸出口下行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经营愈加艰难。由此,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还强调了“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基于上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金融赋能必不可少。尤其从县域角度看,金融的有效助力是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身处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很多主体都根植于县域,同时还包括更多微型企业。可以说,县域产业生态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专精特新”目标的达成,也会牵涉到民生、就业等重要问题,不可小觑。

  要让中小企业做到“专精特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基础,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创造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和竞争的良好环境。对此,刘鹤强调,企业家精神就像鱼一样,水温合适,鱼就会游过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先进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例如,浙江省持续推动的“最多跑一次”,不仅将政府服务职能进行打通与整合,大幅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办事效率,还为浙江农信提供了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有效场景,可谓一举多得。再如,近几年安徽省省会合肥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遥遥领先,就得益于当地政府“放水养鱼”,全心全意构建企业良好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土壤”,又为金融赋能创造了有利条件。通常来说,县域政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等特色优势,打造本地区优势产业,本非难事,但要基于产业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并非易事。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规范性不够,同质化较为严重,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基于这些问题,除了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外,还要让中小微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向着“专精特新”的目标迈进。

  事实上,营商环境存在政府层面与市场层面两个维度。政府层面的营商环境,更侧重于产业发展的“土壤”,而市场层面的营商环境,是根植于“土壤”的发展生态。之所以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引导市场主体走特色、专业且差异化的道路,而不是“一窝蜂”去搞同质化竞争。在这个方面,县域政府产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很关键。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有的县域政府在做产业规划时,动辄“百亿产业”,存在贪大求快的趋向,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产业对资源的过度获取。同时,在出现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时,也会对相关产业带来致命打击。

  要想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并释放创新能量,就需要财政、金融政策很好的协同。而且,要尊重产业及市场发展规律,让相关政策公正公平、有针对性,并有一定的持续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地区政策设计初衷很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传导不畅问题,效果并不显著,而政策因此又会出现变动,导致相关政策缺乏延续性,可能令产业发展面临“忽冷忽热”的不利发展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持续营造,金融的助力需要多维施策。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考虑在主板市场、科创板等上市,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同时,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更多中长期融资,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目前,县域的中小微企业,普遍还是依靠银行机构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打开尚需时日。从银行信贷看,资金的引导作用存在,但并不鲜明,这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属性有关。银行信贷资金“推力”大于“拉力”,而直接融资“拉力”大于“推力”。就中小微企业而言,既需要银行的“推力”,也需要直接融资的“拉力”,因为有了“拉力”才会更好地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现实情况是,县域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一段时间内,需要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当然,在经济较为发达成熟的地区,银行机构与创投机构合作的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从而拓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

  银行信贷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信用贷款的占比,降低对担保和抵押物的依赖;另一方面要提高首贷率,以普惠金融的理念最大化地为有发展潜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获得贷款的机会。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借助产业链上的优质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

  如何让信贷资金流向真正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需要县域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大行、县域小法人机构等)结合县域产业规划及政策,针对产业链条上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般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往往只专注于自身优势的领域,在相关行业和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排他性。

  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小法人机构更要重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因为,小微企业既存在于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末梢”,也是保证民生与就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就业为例,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对于大学生、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三大就业困难群体的针对性服务,体现了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农民工就业难”主要受到疫情冲击导致人员跨区域流动持续受限以及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用工需求下降的双重因素影响,因此,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外出打工者回到家乡,寻求返乡创业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县域小法人金融机构应适时针对这些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同时,针对外出创业或就业的人群,在其遇到困难、需要资金时,提供必要帮扶,这也有助于构建更好的经济发展生态。

  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既有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有带动相关产业扩链增效的作用。金融在县域应扮演更精准、更高效、更深入的助力角色,让中小企业早日走上“专精特新”的“快速路”,让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金融“组合拳”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相关阅读

投资咨询